图3-5:陈韶章
陈韶章,中共党员,原广州市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广州史上唯一)。1965年毕业于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机械专业,曾经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市市委组织部市管优秀专家、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突出贡献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建设部劳动模范、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
曾经有人问他:“你这辈子干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
他回答说:“修地铁,40余年里的每一天都是为了修地铁。”他就是广州地铁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韶章。在这40余年里,他呆在地下的时间比在地面的时间多,生活中的黑夜要比白天长。他清楚地知道,广州地铁每一根铁轨的铺设过程。
四十六年圆一梦
陈韶章的名字,始终与广州地铁的光荣与梦想紧密相连。
陈韶章的地铁梦做了46年,46年来,广州建成开通8条线、236公里的地铁线网,2018年4月广州地铁线网里程达391.7公里,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
这些成就的取得,陈韶章功不可没。1965年秋天,23岁的陈韶章跨出了广东工学院的大门,来到刚成立半年的广州地下电车指挥部报到。从那一刻起,他一生的悲喜就和地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韶章的地铁梦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广州地铁五下六上(六次提出和实施建地铁的项目,五次“流产”),有人心灰意冷,选择离去。
1993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正式动工。开工典礼上,陈韶章和同事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开工前的几十年里,广州地铁的命运波折不断,工程先后六次上马,但五次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停下。但即使在地铁建设最低落的时候,也陈韶章没有放松地铁规划、研究和资料收集等前期工作。他通读了43家地铁公司的资料,并做了10多本有关地铁的笔记。艰苦漫长的地铁筹建年代,工资奖金低,办公条件差,办公室连个杂工都没办法配。一号线建设时期,外文资料足足有两吨重。陈韶章利用半年的时间把这些资料全部阅读了一遍,做了大量的笔记,指导了一号线15个单机子系统合理有机集成的方案。
广州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下流沙层、地质断裂带、高强度花岗岩顽石等等,不利于施工的条件处处皆是,困难程度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罕见”,有人提出广州的地质条件根本没法建地铁。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陈韶章和同事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地铁建设的实践彻底推翻了“广州无法建地铁”的说法。
1999年2月16日8时30分的那一刻,是陈韶章一生中最幸福最自豪的时候。当广州的第一班地铁列车,从芳村西朗站出发,抵达广州东站的时候,他百感交集——34年之后,终于看到了广州的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
图3-6:陈韶章正检查“亚运吉祥号”列车装饰效果
技术创新无止境
地铁涉及25个系统、32个专业。如何当好一个称职的总工程师,是摆在陈韶章面前的最大难题。他必须熟悉复杂的,涉及各门学科的地铁系统,然后运用自己多年来收集、学到的专业知识,去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错误与疏忽。
地铁一号线建成开通的那年,陈韶章57岁,已是即将退休的人了。在建二号线时,大家劝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追寻了一辈子的地铁梦终于圆了,可以松口气,休息一下了。但陈韶章心里明白,建成一条线,对广州地铁来说,才是万里长征刚刚起步。
2002年春节前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到各工点检查。因为站台处的灯光很暗,一不小心跌到底板下面,安全帽摔出老远,手、脚血流不止。助手们建议他少下工地,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就行了。陈韶章说:“看看那些在隧道里挥汗如雨的工人们,跟他们比,我的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当时有人劝他:“二号线完全可以克隆一号线的技术,何必冒这个风险,花那么多心思呢?”可陈韶章觉得,广州地铁的建设资金是人民的血汗钱,要用好这些血汗钱,建成世界一流的地铁。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地铁建设者的努力,二号线国产化率达到70%,平均造价从一号线的每公里6.6亿元下降到4.9亿元;建设周期也从一号线的5年半缩短到3年半,真正做到了“多快好省”。先后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被建设部列为“2004年科技示范工程”,并获得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图3-7:陈韶章到四号线蕉-金区间工地检查
公私分明轻名利
一号线建设时,市委市政府决定一半投资利用国外的政府贷款,为选择贷款国,陈韶章等人一行出国考察法国巴黎、南美韦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地铁,返回时途经美国,经过旧金山时可以停留6个小时。此前从国外的资料中得知,旧金山有世界上知名的巴特系统(弯区快线),当时陈韶章和在美国定居的爱人已分开了很长时间,本来可以利用这6个小时和她团聚,可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决不能错过。一下飞机,他要求爱人带他去考察巴特系统,他了解到了该系统的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为后来设计建造升级版巴特系统——国内首条120公里时速的三号线积累了重要经验。
地铁是大型工程,每一条线路的投资都上百亿元。作为分管工程施工、技术设计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这些工程合同大都会经陈韶章的手签发,但陈韶章公私分明,从不在工程建设中谋取任何个人好处,无论是与外商打交道,还是接触各个设计、施工单位,他都要求自己做到心怀坦荡,清正廉洁。
搞地铁这么多年,难免有些建筑行业的亲朋好友找上门来要求关照。陈韶章总是耐心说服,告知其要通过正当途径取得工程,只要得知亲朋好友有意承揽或招标某工程,他一定会亲自向有关部门“打招呼”。但不是说情照顾,而是要求严格按程序、按规定办,特别交代不能在工程上照顾任何人。
2011年4月,陈韶章从广州市地铁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转身来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继续为他热爱的事业奉献余力。“作为专家顾问,任务就是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顺利进行打下牢固基础”,陈韶章对自己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进行这样的角色定位。
作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首席顾问,陈韶章承担着大量的技术审查工作。他说,必须要对设计图纸有深刻的了解。在他办公室,摆放着各种设计和施工图纸,由于伶仃洋地质条件的复杂,在技术层面上给工程师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专家常常意见不一,顾问们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如何使大家达成共识,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一座用倾国之力建设的项目。”陈韶章说,现在我国可名正言顺地称为“科研大国”,利用港珠澳大桥的机遇集中全国之力来进行科研攻关,并且全程依靠自己研发的装备、自动化控制等。
他说,以前在江河建沉管,都是用厚填法,但在大海里就不可以这样做,要把基床铺好再铺沉管,创造一种新的复合地基,使沉管的沉降值大大缩小,平均值在5厘米左右,这样的沉管预制水准“绝对是世界一流”。
能够参与超级工程,陈韶章表示既是继续学习的过程,也希望能够奉献己力。加上业余参与的时间,他参与港珠澳大桥项目也有8、9年,陈韶章说,虽然从80年代就开始研究地铁建设,现在于大桥的建设又“重新入门”,他经常鼓励年轻的工程师们:“我等了快30年才等到广州地铁一号线顺利通车,如今有更多的世界级大工程在开展,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好好珍惜机会。”
在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陈韶章曾荣获“突出贡献奖”,是广东历史上唯一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的获得者。现已退休多年,但陈韶章仍然“闲不住”,他说,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特征,“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
从广州地铁起步到港珠澳大桥首席顾问,长达58年(2011—2018年港珠澳大桥局首席顾问,2018—现今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顾问)的职业生涯中,他用实际行动来阐释何谓“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原文刊载于大洋网:《陈韶章:广州地铁的光荣与梦想》 供图:谢展程 沈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