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8:骆小筑在工地现场审核设计图纸
骆小筑,1940年4月生,广东工学院1962届毕业生。珠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工作。199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总先进女职工,1997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优秀职工,1998年获广东省直属系统"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受到水利部的表彰,成为全国水利系统广泛开展学习的4位同志之一。200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
1940年,骆小筑出生在贵阳。此前,一直在广州从医的父母,因为抗战的需要转移到西南地区工作。贵阳被称为筑城,父母为她取名为小筑。这个名字里面有“筑”字的女孩,仿佛与日后从事的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有着不一般的缘分。
儿时的骆小筑梦想跟随追随父母的脚步,有朝一日穿上白大褂。1958年,十八岁的她信心满满地参加了高考。中山医学院没有录取她,她最后考上广东水利学院(广东工学院的前身)。母亲知晓她从医的志向,劝她复习一年再考。骆小筑觉得这样不妥,学校既然发来了录取通知书,就应服从国家的安排。“我们思想很单纯,服从国家的安排和需要,是一等一的大事。而且当时看苏联电影,雄伟的古比雪夫水电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能给国家设计建造一座这样的电站,那是多了不起的事”,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年近80的骆小筑平静地说。
就这样,骆小筑成为广东水利学院水工建筑系的学生。从此,水利事业成为她人生岁月里无法割舍的部分。
图3-9:骆小筑(前排左一)与学生会干部在教学大楼前合影
回忆起大学时光,骆小筑说当时的学院很年轻,很多老师也是大学刚毕业,课堂上、活动中、生活里,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大学时代的骆小筑学习刻苦,除了1958年参与了在韶关的“大炼钢铁”,大部分时间,她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1962年,骆小筑成为了广东工学院的毕业生。
英姿飒爽的 “渡槽姑娘”
1962年,水利学院与中南科技学院合并组建了广东工学院,骆小筑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工学院毕业了。
这位在广州城长大的姑娘,生性安静,喜欢倾听与思考,她极少表现出激烈的情绪,可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有着不容置疑的坚持,这是知识分子父母的给她的熏陶和教养。而这样的性格,也为她日后在遇山修路,遇水搭桥的水利设计道路上披荆斩棘埋下伏笔。
大学毕业时的骆小筑,被分配到了佛冈县水利局(当时佛冈县属于广州管辖的三个县之一)。除了“大炼钢铁”时到过韶关,此时的她对于农村的艰苦认识不多,但是“既然来了,我就要看看农村是什么样?工地到底是怎么样”。作为水利局唯一的女技术员,骆小筑最先为人所知的是她骑单车的事。在佛冈下乡,这个女大学生会骑单车下乡,一帮小孩就在后面跟着喊:“哎呀,女仔在骑单车啦”!还有老乡问她,“你是不是来做戏的?”
工作条件并不好,没有电灯,大家在油灯下画图、看书。年轻的骆小筑并没有把艰苦的生活环境当回事,她觉得既然来了,我就要看看农村到底怎么一回事,工地到底怎么一回事。一开始,她跟女民工们一起住在工地搭建的茅棚,后来在水利局的领导觉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进行设计工作,便联系了老乡家,骆小筑暂住在老乡家。
在基层工作的这段经历,给了骆小筑带来了难得得锻炼与成长,是她无法忘怀的。
在佛冈县水利局,她接受了人生的第一个工程——反虹吸管和渡槽的设计与施工。她明白这是自己设计的第一个工程,一定要做好。骆小筑吃住在工地现场,从设计到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她冲在前面一个个解决。渡槽工程的顺利完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骆小筑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在佛冈工作的18年时间,骆小筑主持设计和建设了多个水利工程,初期最多的是渡槽工程。她也因此被送了一个绰号:“渡槽姑娘”。这个绰号,是当地的同事和乡亲们,对这位年轻有为的设计师的肯定。
“在基层的好处,就是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设计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骆小筑说。
无怨无悔的总设计师
1980年,在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时任广东工学院院长麦蕴瑜教授的推荐下,骆小筑从佛冈水利局调往珠江水利委员会工作。多年后回忆这段往事,骆小筑笑着说:“也许他(麦蕴瑜院长)认为我是他的好学生吧”。
骆小筑被安排在设计处水工室工作。此时,广州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珠江水利委员会奉命筹建飞来峡水利工程枢纽,以防洪为主,兼有通航、发电,用以综合治理北江流域。
珠江水利委员会在内部公开征集有关技术人才参加工程设计。“当时单位给了我们好几个项目进行自由选择,我选择了飞来峡水利枢纽。”18年基层水利部门的工作经验,参与过多个中小型水利枢纽的建设的经历,让骆小筑有了主持大型工程的能力和底气:“我就希望参与到大工程的建设中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由此,骆小筑参与了飞来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和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历经20多年,她是工程万余位建设者中参与时间最长的人。
1992年,飞来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终于正式通过国家审批。
1994年6月10月18日,工程举行奠基开工仪式。在此前14年的前期准备中,与骆小筑一同为飞来峡水利枢纽工作进行设计的人陆陆续续或离开工作组、或退休,而骆小筑始终坚持为飞来峡水利枢纽工作,在工程动工后被任命为设计总工程师。据骆小筑介绍,飞来峡工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创新之处:
一是工程利用低水头水利枢纽,与下游堤坝相结合,控制和调节洪水并达到提高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与安全。这种设计理念为国内首创,并为低水头枢纽的防洪调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是飞来峡工程属于宽河谷、大流量、深覆盖、低水头枢纽,常规情况下,溢流坝泄洪时带动下游泥沙的运动与淤积,对船闸和电站正常运行影响很大。骆在多个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和研究优化基础上,工程整治了航道下游隔流堤岸,把扇形的分流墩群布置在堤端,结合溢流坝闸门的同步开启和电站采用不带负荷可过流的灯沉机组等工程措施,有效地改善航道口门和电站尾水的水流条件和泥沙的淤积形态。
三是溢流坝闸门采用双胸墙,通过改变闸门底缘的形状和闸门开启方式等途径,解决了阵发性反向涌浪的冲击导致闸墩和闸门共振引发的危险,以达到安全运行。
四是施工导流的河床在汛期被冲深达10米有余,截流的土坝在水下难以施工。骆小筑和设计团队最后决定采用土坝与截流戗堤相结合的形式,在基坑的静水区内吹填河沙至水面以上,通过大型振冲机械加密处理后,再在干地上筑坝,既简化了施工程序,有保证了土坝填埋的质量。这种水下振冲筑坝技术也在国内多个水利工程成功采用。
“当时,大部分水利枢纽都存在泄洪导致淤沙,影响发电和通航的情况。我们研究出这种方法,到现在20余年了,都没产生过淤沙需要人工清理的现象。”骆小筑说。
治水有功的“铿锵玫瑰”
1994年10月18日,广东省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北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性工程——飞来峡水利枢纽正式动工,到1999年10月8日完成所有设计功能目标,进入试运行,5年的时间里,上万人在这项工程中倾注心血,废寝忘食地工作,使得工程较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骆小筑的“拼”是出了名的。在飞来峡工作的几年里,她长期驻扎在工地。年三十前的几天,她回到广州,提前跟一家老小团聚过年。年三十那天,她则回到工地值班,让其他工作人员回家过年。
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不断出现,骆小筑时常要代表设计团队接受来自施工队和监理对工程设计的指责和批评。作为一个大流量的低水头水利工程,飞来峡工程包括船闸、挡水大坝、电站等多个建筑物。工程量大设计施工单十几个,每次开会各种意见纷至沓来,骆小筑作为珠江水利委员会的设计团队代表,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大大小小的会议上,面对不断地质询,骆小筑很少与人有激烈的争论,她总会耐心地一一解释说明,她说:“我是工程技术人员,为工程服务,对工程负责,只要工程安全,一切都好说”。后来,同事纷纷评价她工作很有方法,曾叫她为“以柔克刚”。
骆小筑的“严”也是出了名的。“当时我会对我的团队说,他们对我们要求越严,我们就能做得越好。”正是由于这种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复杂的工作环境里,骆小筑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有问题,找骆总!”,也成了工地上时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水利枢纽建设不断趋于完美,飞来峡水利工程枢纽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2001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工程设计金质奖”,2012年获得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金质奖,2010年工程设计部分获得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后来陆续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
飞来峡工程建成后,将北江下游得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船闸规模500吨级,北江大堤加固后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为下游提供更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工程距广东省内用电负荷中心近,对缓和广东省电力供需矛盾有一定的作用,对保障广州市、佛山市和珠江三角洲及其他地区的防洪安全,促进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3-10:骆小筑(前排左三)与同学们在参加劳动后合影
70岁那年,骆小筑离开了钟爱的水利事业。
那个在山峦峰谷间跋山涉水,在昏黄的电灯下修改设计方案,在重重压力下不曾退让半分的“铿锵玫瑰”,终于放松了下来。
骆小筑钟爱民族舞,那是她从初中时代就开始的爱好,如今终于有时间捡起来。她的先生、中山大学黄教授笑着说:“她很喜欢跳舞,一个星期要跳三次呢!”
在每个翩翩起舞的日子里,不知道年届八旬的骆小筑会不会想起当年的艰苦的、奋斗的岁月。但她的名字与故事,她的青春与才华,就这样与那些自己参与的工程们不可分离了。
这些故事偶尔被提起,就有人被触动吧。
(文字:徐向东 李胜彬 供图:骆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