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广工

首页 -> 岁序广工 -> 桃李芬芳 -> 正文

容柏生: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新高度

2023年07月19日

来源:

次浏览

图3-2:容柏生

容柏生(1930.8.27--)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珠海人。1956年—1972年在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华南建设学院(东院)的前身))任教。20世纪70年代从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及实践,与计算机专家一起首次研制出一套完整用计算机来分析高层建筑机构的程序,属于国内领先水平。1983年,运用世界上先进的“巨型构架”体系结构设计了深圳香格里拉酒店。1985年成功地在花岗岩残积土层上用天然地基建成18层高建筑。1989年采用多项新技术及措施设计并建成63层高的广东国际大厦,为当时国内最高的钢筋混凝土高层房屋,其中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楼盖的应用属国际先进水平,设计和施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剪力墙结构中补充了短肢剪力墙结构。参编国家技术规范2项,主编技术规范2项。1989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15年退休。

容柏生,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广东省第一个建筑结构院士。提起这个名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结构和高层建筑,因为他的一生以及成就都与这两个词密不可分,他的名字已被镶嵌入城市的高层建筑中。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登山,攀登的路上免不了云雾遮挡,但只要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向前,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新高度。容柏生院士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不断攀登新高度中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起伏跌宕的成长

1930年,容柏生出生于广州,抗战开始后,母亲带着几个子女在战乱中四处流离,后来主要在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生活。逃难的整整八年,每到一地,母亲都将容柏生送到当地的学校读书,学习随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断断续续。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家人才从龙川迁回广州,此时容柏生插班念高中。

1949年,容柏生刚参加完高考,广州城解放了。容柏生考上岭南大学土木系。1949年10月,国民党败走台湾,临撤退时,炸毁了海珠桥,身在岭南大学的容柏生听到一声惊人的爆炸声,正骑着自行车的他感到自行车差点震翻。家中经济拮据,母亲开始变卖首饰、家具,住处也由大房换成了小房。日子越来越穷困,到最后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学费,妹妹就不念大学参加了工作。容柏生也面临缀学的危险,他想过退学,然后找份工作糊口帮补家庭生活,可又实在不愿放弃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渴望读书,知道自己只有把大学念完了才能拥有专业的技能。

左右为难、百般无奈的容柏生向当时的系主任吐露了苦衷,系主任非常同情他,并鼓励他想办法克服困难,继续学业。他认为容柏生学习成绩好,经济上有困难,可以申请免交学费(学校有一项规定,成绩突出,各科平均80分以上且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免学费)。容柏生的免学费申请很快得到批准。住宿和伙食费用怎么办?在系主任帮助下,容柏生在岭南大学的附属小学当兼职体育教师,可以在学校住宿。为了解决伙食费,容柏生还申请了工读,每月30天,每天在学校打工二小时,每月可赚得16元。除了每个月上交12元的伙食费,容柏生还略有点零花钱。他每天中午不休息,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或给系主任当打字员。打字的内容大部分是讲义,刚开始容柏生根本不会打字,但害怕学校不录用他硬是没敢说,在去系主任那里当打字员之前偷偷地用几天时间学会了打字。

学生时代的容柏生就像上弦的发条,没有一丝松懈。岭南大学要求非常严格,所有教科书都是英文,全部采用英文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完全不一样的:先不讲新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学,然后再提问,最后老师才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总结,进行课本内容的讲解。最开始,课堂上的容柏生很怕老师点名提问他,因为他无法用英语回答专业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也培养了他主动学习和刻苦钻研的习惯,令他终身受益。

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岭南大学的文、理科等并入中山大学,工科则与其他学校专业合并组建了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52年,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大三的容柏生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淮河治理工程。1953年,大四的他回到华南工学院读书,不用交学费,伙食费由学校发放,他成为华南工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

也许是生活、学习压力太大,容柏生在毕业体检时被查出有肺病。家中只有一个房间,母亲带着弟妹住在那里,毕业后的容柏生无处可去,只好向学校申请在宿舍里住宿,希望通过吃药治疗康复,重新被分配到工作单位。几个月后,容柏生病好时,全国分配委员会已经解散,他错过了统一分配的时间。同班同学全部被分配到了北方(大部分是东北地区),而他则由广东省人事厅分配到广东省建筑设计公司(现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不离不弃的设计生涯

作为解放后毕业的第一批大学本科生,容柏生一到设计院就受到重用。一般人从二级助理技术员做起,但容柏生刚参加工作就被定为四级技术员。参加工作后,容柏生的第一个项目是育才小学四层楼建筑,接着又做了不少难度较大的项目。1956年,他因基础理论扎实、工作能力强、完成任务出色被破格跳了四级晋升为工程师。

图3-3:容柏生在白云机场工地

容柏生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建筑结构设计,是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晋升为工程师后,容柏生以为可以从事自己所钟爱的设计工作,满怀希望地准备攀登高峰时,没想到却掉进了谷低。

1956年,因当时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广东省建设厅开办了一个建筑技术培训班,专门培训建筑工程设计人才,抽调容柏生去任教。容柏生很快到任了。后来,培训班逐步发展成为中等技术专科学校,最后发展成为专科学校,即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容柏生被委任为结构专业负责人,这段时间,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发挥了作用。学校早期师资奇缺,也缺乏现成的合适教材。为了不耽误教学,哪一门课缺教师,容柏生就担任那一门课的老师,并负责该课程的教材编写。容柏生先后担任过一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设计实习指导等不下十门课程的教学,当时是一个星期上课6天,上午上4节课,每周满打满算24节课的教学任务,下午则要到教室指导学生学习。留给容柏生备课的时间只有晚上,他规定自己晚上休息的时间是2点。当时没有专门的教材,有些课甚至容柏生自己都没有学过,为了完成好教学任务,一方面容柏生坚持自学了大量自己没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研读了大量书籍、资料和文献,自己编写教材。回首这段负担超重的教学经历,容柏生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充实了基础理论,丰富了专业知识,大量的课堂教学煅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1972年,容柏生回到设计院工作,他的业务能力得到了肯定,很快被提升为主任工程师。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内兴建的高层建筑为数甚少,更没有一套正规、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在广州,以前的房屋基本没有涉及抗震设计。1974年,设计院交给容柏生一项任务:设计某局大楼(15层),这是设计院承接的第一个高层建筑项目,且是二级人防工程。对于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二级人防,容柏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在一幢建筑内同时兼备三者,难度相当大,他感到很头痛。经过若干个不眠之夜,容柏生拿出了建筑的设计图纸,并很快通过了专家的审查。

上世纪80年代初,容柏生独挑大梁主持设计院的重大工程,他事业的春天来临了。为了设计、计算工作的需要,他与计算机有关专业的同事合作,共同研制出一套高层建筑的计算机程序,整个建筑可以运用这套程序进行计算,大大地加快了计算的速度。这套在国内带头研制成功的计算程序,吸引了北方、西南地区很多设计院前来广州学习。

1983年,容柏生主持了38层的深圳亚洲大酒店,在国内首次运用钢筋混凝土巨型构架结构体系,“大空间套小空间,可以灵活使用”的设计原则,既给了建筑设计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又为施工带来了诸多便利条件。

后來,容柏生首创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由于这种结构体系把大面积的剪力墙分散了,非常合适住宅建筑的设计。在广州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的西南地区30层左右的住宅很多都是用这种结构来建造的。这一结构体系,也被纳入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广泛应用。

图3-4:容柏生与自己的设计作品——广东国际大厦

容柏生担任广东省设计院总工程师职务后,主抓设计技术管理工作。1985年,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高楼———广东国际大厦(63层),采用筒中筒结构和预应力平板楼盖,是当时世界上采用预应力平板楼盖的最高建筑。该大厦建筑结构设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从主持设计15层高的某局大楼、38层的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63层的广东国际大厦到后来设计的70层珠海巨人大厦(260米高,已完成设计并完成地下及地面四层施工,因资金问题未建成),容柏生的每一件作品都在攀登新的高度。六十余年的设计生涯,突出的业绩,使容柏生获得了诸多荣誉。他两次被授予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劳动模范称号;当选为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容柏生说:“我工作比较认真,只要接受了一个工作,就要花工夫认真做好,要对得起人家、对得起自己。”正是他这种“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认真工作到底”的精神成就了他不断攀登新高度的人生。

(原文刊载于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略有删改,文字:柯梅丽 供图:容柏生)

关闭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电话:020-39322681 邮政编码:510006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