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广工

首页 -> 岁序广工 -> 栉风沐雨 -> 正文

广东机械学院的坚守与开拓

2023年07月06日

来源:

次浏览

1978年12月,广东机械学院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从批准办学院到三校合并,它一共走过了17个年头:“两年筹备(1978-1980)、八年创业(1980-1988)、七年发展(1988-1995)”,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前十年艰苦创业,后七年发展提高。

广东机械学院老校门

广东机械学院的办学基础是成立于1956年的广东机械学校。该校是当时全省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好的一所中专学校。改革之初的广东,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中专层次的人才也很缺乏,因而机械学校的建制得以保留,作为办学实体继续招生。

这样,机械学院就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学院由机械厅领导,管党政,省高教局按照在校生人数拨放“人头经费”,管教学,其他经费需要学校自己落实;二是办学实体。广东机械学院、广东机械学校的两块牌子挂在校门的左右两边,同属机械厅领导。校园里还容纳着机械厅下属的三个企业。这两大问题在十年创办期间带来了很多困难,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两校难以统一意见。

除此之外,办学用地、校舍十分缺乏,师资、管理力量、实验设备和场地也不能满足需要。办学初期,校舍只有4栋平房和4栋四、五层的低层宿舍、教室及南边的一些平房。教职工一家三口住在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单身职工宿舍,仅够放一张床和书桌。这张桌子,大人用来备课,小孩用来写作业。四口之家则可稍微改善一点,大多能分到半间房(即和另一家四口之家合用一间)。

尽管步履艰难,广东机械学院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至三校合并时,拥有8系1部(基础课部)、18个专业、全日制学生32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1300多人,教职工700多人,其中专职教师3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10人),初步形成了“机电一体、工贸结合、注重英语、崇尚实干”的办学特色。

广东机械学院首届青年教工学术报告会

补充新鲜血液

学校广开渠道,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实力较强的华中工学院选调一批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院校正式分开办学时,从机械学校选调24名教师和管理人员;从全国十多个省份的高校、大型企业调入教师和高工;选留本校和华师大等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主要充实学生工作队伍;接受部队的转业干部,从事后勤管理和保卫工作。

这批人员很快发挥了作用。他们绝大部分是广东人。因当时广东经济欠发达,发展滞后,他们被分配在外地,干了十几年、几十年。这次能回来,大家都铆着一股劲。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人事处、学生处等部门从1988年起就从华南师范大学等学校“要”优秀毕业生,连续5年,每年3到5个。现在的高校工作岗位都是“香饽饽”,可当年为什么是“要”,而不是选拔呢?这与机械学院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关,学院的实力赶不上中大、华工等高校,如果不去“要”,优秀的毕业生也不会主动送上门来。这批同志都是毕业生中表现突出的人才,工作后成长较快,现在已经成为广东工业大学的骨干力量,大部分是各部处、各学院的负责人。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机械学院实验课

逐步形成闪光点

作为新办的学校,广东机械学院历史较短,基础较弱,总体上没有多少优势。但在局部形成特色和优势是有可能的,既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提高,又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学院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1982年,学院就把管理工程专业的一个班按照外向型人才培养,增加外经贸课程内容,并加大外语教学力度。1983年,学院正式招收工业外贸专业的学生,成为全国高校正式招收该专业的三所院校之一。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工程技术和经济贸易的知识,熟练掌握英语,这种“三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非常抢手。1985年,学院调整了机械电子专业,加大微电子学科课程,使机械类毕业的学生懂得电子技术,毕业生大受欢迎。根据广东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院又先后创办了会计、工业会计、涉外会计、计算机英语专业,并将机械类的老专业改造成为制冷和低温技术、模具设计;电类学科增设了工业电气自动化、电气及信息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闪光点。

李定华教授在全国机电一体化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解决校舍和教学用房

最困难的是建院初期的十年。那时,高教局和机械厅没法拨出基建专款,只能从省里给机械学校的补偿款中挤出一部分用于机械学院建校舍,总共是750万元。这750万元,能省的尽量省,能想办法的尽量想办法。最后建成了19栋宿舍和教学用房。当时基建办的老基建科长和一位高级工程师自行设计了楼房的建筑图纸,节省了设计费;学校通过各种办法要到指标,购买当时紧缺的平价钢材和水泥,省了一大笔钱;通过老关系从外省购买了便宜的木料,材料成本也节约了。学校把水面、丘陵地带填平,围着“田螺岗”修围墙,盖学生宿舍。挖小山丘建400米运动场,用挖出的土填平东面的洼地盖办公楼。建设工程一点点推进,学校面貌也不断改变。

广东机械学院校园全景

柴米油盐酱醋茶

建院初期,学院缺乏足够的图书资料,位于学院内的机械厂也不能满足学生金工实习要求。学院通过高教局与华工协调,得到华工的支持,教师可以办理华工图书馆的借阅证,学生实习可以交费并按计划由华工机械厂统一安排教学。

当时的生活配套不完善。教职工买煤要到五山,买菜则到五山、岗顶、沙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学院安排食堂将部分菜拿出来卖给教职工;校车在广卫路多停半个小时,教工可以坐校车去广卫路买菜;从湖北请了师傅专门做豆腐卖给教职工,这个小豆腐摊还吸引了不少华工的老师;请来一对浙江裁缝夫妻和照相师傅,还引进了储蓄所。

随着教职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子女上小学的问题又摆在眼前。学院人事处牵头,与电子五所、农垦局等五个单位合办了“五一小学”,广东机械学院调派的教师最多,有不少教职工的配偶都是“五一小学”的教师(广东机械学院的编制)。

当时,学院只有两部外线电话(其中一部是通过与华工协调解决),除领导使用一部外,另一部放在总机房,几位院领导和各个系共装了20部分线,外面来电话时,接线员就用外线和内线两部电话的两个话筒对接,这种人工接线方式声音很小,稳定性差,“时断时续,说话基本靠喊”,闹过不少笑话。

1990年11月,广东机械学院图书馆落成

严格教风学风

学院初时学风较差,不少学生早上睡到9、10点不上课,晚上外出到凌晨一两点才回来,晚上自习室看不到几个人,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无心上学。针对这些情况,学院从两个方面狠抓纪律:一是严格学籍管理,实行升留级制度,两门主课不及格则留级,三门主课不及格者退学,开学后补考及格才能注册。1990年到1993年全院留级41人,退学20多人,5%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只有结业证书,近20%的人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这种严格的管理措施,起到了处罚一个、教育一批的效果。二是抓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纪律。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坏习俗和不文明行为提出“五三二”活动:“五”是五个按时,按时起床早操,按时早餐早读,按时午休午起,按时上课自习,按时熄灯就寝;“三”是三个节约: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二”是二个整洁:室内整洁、室外整洁。这项活动整整坚持了十年。

经过努力,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1994年全国四级英语统考通过率达到68.7%;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全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1991年全省机械类本科生工程制图统一测试,取得了个人第二名、第五名的好成绩;1992年全省91级本科高校统一测试中,全省100分的同学两人,学院有一人;学院橄榄球队代表广东高校在北京参加全国高校橄榄球比赛。

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连年供不应求。1989年,学院有毕业生342人,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1200人,需求比为1:4,有的专业是1:8或者1:10。据当时的调查,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思想品质好和较好的有88%,知识能力强和较强的有73%,他们绝大部分都到基层单位和企业工作,普遍反映“实干、上手快、好用”。

广东机械学院第一届毕业生

广东机械学院机设85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建设校友堂

广东机械学院建立之初,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都非常紧张,更别谈有大面积的室内场所用于学校的大型活动。学校的大型活动,如全校教职工大会、开学典礼等一直都在学校的饭堂举行,一遇到大型活动,饭堂就被腾出来,作为大型活动的场所。

学院亟需建设一个室内场地,用于举办大型活动。考虑到机械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如果这座建筑以校友的名义建设,那么,校友们和在校师生的情谊就有了落脚之处。所以,这栋将要建设的建筑就被命名为校友堂。

1990年,由于经费紧张,时任副院长的陈志宏和广东省机械学校老校长索鉴善开始踏上了筹款之路。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跑遍了湛江、防城、汕头、汕尾、揭阳、潮安等地。此时,机械学院成立时间不长,毕业生们大部分处于发展的起步期,但是听说母校有需要,他们纷纷慷慨解囊,这些手头并不宽裕的年轻校友,纷纷为母校募集资金,从30元,到数百元都有,一砖一瓦,一分一厘,都体现着校友们对母校的殷殷心意。

而在这百余万的捐款中,最大的数额来自香港的劳厚安(50万人民币)和廖自强(30万人民币)。两位均是原广东省机械学校的毕业生,劳厚安很热心,得知母校要筹建校友堂,他将陈志宏和索鉴善两位老师邀请到香港,同时将母校的需要告知在香港的其他校友,校友们纷纷解囊,为母校建设添砖加瓦。

资金到位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始制定设计和建设方案。由于机械学院校园面积较小,而且依山而建,在时任院长苏树珊的联系下,设计任务交给了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赵伯仁教授。为了更好利用空间,校友堂依山而建,二层和三层分别出来一部分,三层使用面积最大,作为报告厅可以同时容纳近千人。其时,学院有在校师生3000余人,计划以后每个年级招收千余人,这样,举办千人的活动就有了场地,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也就有了地方。

如今,除了校友堂和原有的教工宿舍以外,五山校区已经全部移交给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目前,校友堂一楼和二楼的小部分场地,被用作五山教师村的教工活动室和医务室。

校友堂外观

校友堂可容纳近千人的报告厅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197期4版 口述:薛发明、苏树珊、陈志宏、陈绍强等 文字:谢冠华 李胜彬 供图:档案馆)

关闭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电话:020-39322681 邮政编码:510006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