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广工

首页 -> 岁序广工 -> 栉风沐雨 -> 正文

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往事回眸

2023年07月06日

来源:

次浏览

华南建设学院(东院)是我省较早的一所建筑类工科院校,其前身系广东省城市建设局干部培训班,始建于1956年。1957年,更名为广东省土木工程学校,1958年8月,更名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文革”期间曾二度下马,1973年复办中专,1979年招大专班,1985年更名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副厅级建制)。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1995年与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为广东工业大学。

从1956年成立,到1995年合并入广工大,华南建设学院(东院)走过了39年的时光。这三十九年,对所有华建东人来说,是一段激情与坎坷并存的岁月,也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时任建筑机械专业科(中专)科长的梁佩章清晰记得当时办学条件的艰苦。1973级建筑机械专业有42名学生,1974级有60名,1975级有35名,该专业有6名专业老师,1位是工人老师,其他3位分别负责内燃机、机械零件、制图方向的课程,还有2位电工老师,负责102名学生的教学。

为增强师资力量,学校从省建筑公司、广东省设计院等单位引进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如何天淳、蔡敏刚、叶冠勋等,他们分别毕业于建筑学排名前十的高校,如清华、同济和华南理工。其中,蔡敏刚是我国第一批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持设计了当时一批有影响力的高层建筑,如高迅大厦、东风路的建设银行大厦、武警医院能容纳500床位的住院部大楼等。这一批出身名校又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学校招收了一批来自江门、茂名、海南等地的工农兵学员和在职工人,当时,教师每年要带领学生们支农。在英德,师生们抗旱、填河;在清远,师生们抗旱、修电机。虽然艰苦,他们还是得到了锻炼并迅速成长起来。

建国十周年,学生在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校门口合影留念

1975年,广东省建筑工程学校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学生到工地实习

1960年,广州铁道学院、广州建设银行技术训练班合并到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学校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硅酸盐、道路桥梁工程专业。1963年秋,学校停办。

1965年9月学校复办,校名改为“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学制3年,下设工程处,有两个施工队,承担国家基建任务。学生每星期安排2天到工地学习操作技术,4天安排理论学习。

1968-1973年,学校停办。1973年8月复办为中专,学校更名为“广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学制两年半,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学、建筑机械三个专业。

1976年,建筑机械专业毕业生需求趋于饱和,该专业停止招生。

1979年,由于各地大兴土木建设,需要大量采暖通风专业毕业生。学校前往同济大学取经,并参考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办学经验,开设了暖通专业,并从广东省建筑设计院聘请老师授课。

此时,文革的影响渐渐散去,社会各方面都回到了正常轨道,学校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学校1号楼、2号楼在此时建成。当时全国百废待兴,建筑材料十分紧张,为了拿到钢材和水泥指标,老师们想尽办法,部分老师为广东省百货公司搞设计,不收设计费,省百货公司拿出了2吨水泥、3吨钢材的指标给学校。有了指标,学校再凑钱购买。为了拉回钢筋和水泥,师生们白天上课,晚上则去猎德、西村等地排队,拉回一车车沙子和水泥。会开车的学生庄志强开着一部南京牌汽车当起了运输司机。老师同学们弄来一部报废的搅拌机,修修补补后终于能正常运行,靠着它做出的混凝土建好了球场。目前沙河校区的11栋、12栋、13栋,原来是建工局下属土方公司的仓库,老师们负责设计,1974级的学生们爬上房梁烧焊整修,把它改造成了学生饭堂。

华南建设学院东院旧教学楼

1980年,学校成立了设计室,设计室由教师和留校的优秀学生组成,开始正式承接校外的工程设计项目。1989年,在设计室的基础上,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建筑设计所成立了,何天淳担任第一任所长,1995年,更名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谈到设计院的名字,年逾八十的何天淳印象深刻,当年的骨干们纷纷赞同在设计院前面加上“研究”两个字,作为高校下属的单位,不但要做设计,同时也要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这也许就是产学研模式最初的雏形吧。”如今的沙河校区,11、12、13号楼依然在发挥作用,这三座楼是由学校老师自主设计,花费工程款项共计1000万元,其中250万由国家支付,其他750万则由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这750万元中,设计室和设计所的收入占了重要的比重。在这期间,受广东省建委委托,学校举办了两期广东省建筑行业经理业务培训班。

1991年10月5日,庆祝华南建设学院东院成立、广东建专建校三十五周年

走过了39年的风雨历程,这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6000多名。他们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建设战线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为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219期4版 口述:梁佩章 何天淳等 文字:李胜彬 供图:档案馆)

关闭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电话:020-39322681 邮政编码:510006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