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学科是广东工业大学的龙头学科。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壮大,机电学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分分合合
上世纪60年代,广东工学院有三个系:机工系、电工系、土木系。机工系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在1958年广工创办时就开始招生,1965年又增设了车辆工程专业,1970年学校更名为广东矿冶学院迁至南华寺,机制专业被撤销,车辆专业调给华南工学院,机工系和电工系合并为机电系。机械方面的专业有冶金机械和矿冶机械。1982年,广工复办后学校从南华寺搬回广州,机械与材料合在一起,1990年又分出材料系。机械系的专业逐渐扩充形成体系,1981年机械制造专业恢复招生,1988年在包装、装潢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增设了包装工程专业(当时广东省高校唯一有此专业),1991年增设了汽车检测及维修专业,首招大专生,1992年增设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到1995年合校之前机工系已经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包装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检测及维修四个专业,2004年车辆工程专业复办。
请来了全国著名的技术专家
在合校之前,教育系统很久没有评过职称,正、副教授少之又少,很多教师离开了学校,学院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也是学院发展的最大困境和障碍,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尽快充实师资。短短几年内,学院想方设法,四处攻关,从外省引进30多名高水平骨干教师,迅速充实了学院的师资,逐步推进了学科建设。
学院最想要引进的第一位教授是孙健教授。孙健教授是华中工学院的骨干,是全国著名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专家,也是国家“863”计划的专家,是学术权威;他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和重大的科研项目,并且与国外的大学有很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学院通过开会研究,上报校领导,主动联系人事处,亲自登门拜访,保持良好沟通,终于用诚心打动了孙健教授。然而,调动工作也是一波三折,从1986年开始调动,一直到1989年才调过来。当时学校的条件比较艰苦,孙健教授来的时候,只有十栋八楼的半套房可住,家具和图书资料都没有地方放置。时任机械系党总支书记的王文光了解后,找到保卫处,把停放摩托车的小仓库腾了出来,给他放家具。孙健教授来后即担任机械系的系主任,成为学院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对学科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实现了学校机械类硕士点零的突破,学院于1990年招收了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后经学校、学院多方协同努力,又先后获得机电、机制和机械设计三个硕士点,并于1998年获得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点,实现了学校博士点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学院的发展,又陆续引进了张伯霖、刘作毅、吴百海、曾育星、陈伯贤、陈永溢、郑佑廉、高德明、余卓球、罗道元、梁础成、吴乃优、伍乃骐、陈庆新、阎秋生等,这些人才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孙健教授在《多坐标图像数控编程系统》鉴定会上
1998年9月,获得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点,实现了学校博士点零的突破
学科建设不仅需要领军人物,还需要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学校对年轻人才的引进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学院积极招揽了郑德涛、陈新、王成勇、骆少明、郭钟宁、何汉武、魏昕、毛宁、陈新度、高健、张平、张永俊、吴永明、高向东、李克天、马平、彭美春、陈凌珊等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引进郑德涛的时候,也是费了一番周折。”郑德涛本硕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之后,留校任教,原学校计划把他培养为接班人,但他为照顾年迈离休在广州干休所的母亲而申请调动,当时华南工学院和广东机械学院都想要他,广东工学院早一步伸出了橄榄枝。心诚事达,郑德涛来到广东工学院机工系以后,由讲师升为副教授,并担任系副主任,为进一步深造,被学校选派到清华大学读博士。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学院大力支持老师深造学习,如郭钟宁到香港理工读博士,何汉武到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魏昕到华南理工大学读博士,高伟强、姜丽丽、张海燕到莫斯科工业大学读博士,张平、高健、刘强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读博士等,他们回来之后把前沿的学科发展点、开阔的探究思维和高水平的研究项目聚集起来,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冲”出“机电一体化”的学科特色
“关于机工系的发展,每个时间要‘冲’什么,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系里的领导经常坐下来研究讨论。”合校之前最大的难题是没有重大的科研项目、实验室设备落后、学科发展的方向定位不明,后来通过引进名师,带动科研项目、培育科研梯队、增设科研设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结合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在整合科研骨干力量的基础上,凝聚优势、提炼论证,统一了思想,准确定位了“机电一体化”的学科发展特色。“当时,我们对学院的定位是比较有前瞻性的,华南工学院还没有,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冲”出去。在孙健、张伯霖、陈新、郭钟宁四届系主任(院长)的带领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学科发展不断有新突破,实践证明,这个特色的凝练是对的,对学院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王文光深有感触地说道。
改革开放后,学院抓住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有利优势,与广东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在数控技术与机器人、CAD/CAM/CAE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先进加工技术与刀具、特种能场制造与高能束加工、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电动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方向。
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孙健教授就与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巴斯大学,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保持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来到广工以后,这种对外学术交流的途径得到扩充,经由他的引荐,学校与之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一些出国深造的老师也传承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理念,纷纷牵线搭桥,建立对外学术交流网。
正是基于超前的理念和教师们不懈的努力,机电工程学院已与莫斯科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布莱梅大学、法国特鲁瓦大学、波兰革旦斯克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莫斯科工业大学成立了广东工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学院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讲学。派出教师到国外及港台地区学习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开展科研合作活动,扩大了学校、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202期4版 口述:王文光 文字:黄馨馨 供图: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