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16:李振伟(右)在车间检查产品质量
李振伟,河源市绿纯酿酒厂厂长,1995年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曾荣获“广东省首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先进个人”,被中组部等四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农村优秀人才”,2003年当选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地道客家子弟李振伟,曾做过集团公司部门经理,兼职做过河源广播电台首个粤语节目主持人。辗转两三年,他还是对家乡念念不忘。1998年,他毅然回到家乡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创办了绿纯酿酒厂,决意传承酿造客家人的美好生活。
客家娘酒传播客家味道
创业初期,家人和亲戚都强烈反对,他们想不通:一个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在城里干得好好的,偏偏放弃安稳、有前途的工作,回到乡下搞农业。李振伟没有过多地解释,对于梦想,这位倔强的小伙子有着他的坚持。
酿制米酒是客家人独有的技艺。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糯米酒,每到了酿酒时节,村子里弥漫的特殊的糯米香和酒香曾经让幼年的李振伟印象深刻。对他来说,这是家的味道,是故土的气息,浓郁的酒香里承载着乡亲们对生活的希望。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品尝到这一客家文化的瑰宝。
涧头镇位于万绿湖上游,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酿酒。美酒醉人,但要酿出上好的米酒却是不是容易的,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细节的控制,必须要有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才能完美掌握。
传统客家糯米酒酿造生产工艺存在难题:首先是酒质易变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娘酒的口感,其次是保质期仅为半年到一年。这两个难题大大影响了客家糯米酒的传播范围,挡住了客家娘酒走出大山,走向寻常百姓家的步伐。
李振伟明白,这两只“拦路虎”必须打倒。从2000年开始,他带领技术团队,向国家农业部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专家请教,对客家糯米酒防酸技术、标准化生产工艺等进行攻关。为了保留客家糯米酒传统风味,他选择从生产工艺角度研究,比如在接酿、炙酒等工序上去创新,不添加任何防酸剂等,确保产品健康、安全。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实践,终于解决了防酸难题,使产品保质期从传统的1年延长至3年,并创新了口感,开发出16%vol清爽型糯米酒。该项技术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2004年,李振伟带领同事们与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制定客家糯米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客家糯米酒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危害分析并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导入了HACCP体系。2006年,经省科技厅组织成果鉴定,绿纯的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河源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导制定行业标准
李振伟是个热心人。
在绿纯酒厂走上正轨,发展壮大的同时,李振伟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让他坐不住了。
原来,客家娘酒从酿造工艺上来划分,可以归为黄酒类产品。在创办初期,绿纯酒厂执行GB/T13662-92《黄酒》标准,产品每次检测均为优级。从2000年开始,国家推行GB/T13662-2000版本。该标准是由江浙一带黄酒企业基于江浙黄酒生产环境条件起草。而由于气候差异,广东黄酒生产在工艺上与江浙黄酒生产工艺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执行GB/T13662-2000的过程中,广东省黄酒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少指标达不到该标准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广东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2年-2006年间,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走访技术部门,李振伟一次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解决方案。2006年12月1日,在省酒类行业协会的帮助下,中国发酵食品标准化委员会终于发出了关于同意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小曲糯米酒》的批复。李振伟和同行们迅速行动起来。按制标程序,他作为主要起草人,牵头制定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小曲糯米酒》(DB44/427-2007)。2007年6月8日,该标准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实施。该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为广东黄酒产业带来了福音。从此开始,广东黄酒行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有了权威、统一的检测依据。有人说:“该项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广东黄酒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为大大小小的黄酒生产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源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邹树元认为,李振伟是一个不一样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不一样的企业家,不一样的创业者。酒仅仅是载体,传承的是客家文化。他在传承客家酿酒中制定了新标准,又有创新,把客家酿酒文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图3-16:绿纯酒厂目前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为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李振伟带领员工建立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使产品生产加工步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产生显著效益,2010年,绿纯酿酒厂成为河源市首家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酒厂的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于2011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酒厂被列入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客家民俗文化传承者
图3-18:李振伟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企业的根基是文化”,在广工大读书时,老师这句话让他一直铭记在心。李振伟认为,河源最大的财富就是万绿湖,最宝贵的文化是客家文化。20年来,他坚持不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找出了一条能更好传承、创新客家文化的载体——客家娘酒。
如今,李振伟正带领员工打造集科研、生产、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客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客家酿酒文化生态产业园。在占地300亩的酿酒生态园里,建设有农家书屋和省级妇女之家,开设了广播站,组建了乡村山鹰乐队,举办了多场有关农村实用知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农村创业、乡村科普、客家礼俗等方面的讲座。
从客家娘酒的生产到客家酿酒文化生态产业园,企业的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凝聚了李振伟的心血。在李振伟的设想里,客家酿酒文化生态产业园不仅仅是有着雅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品酒圣地、观光园区、客家文化小博物馆、客家山歌表演,更是与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他打算以产业园为基地,让更多的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客家文化。“让青少年多了解客家传统文化,才能让客家文化的传承更为长远。”李振伟的心中有着更为宏伟的蓝图。
多年来,李振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想方设法借用优秀平台充分展示客家娘酒及客家民俗文化。多年来,他出席参加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属青年会、文博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等。自2012年任河源市客家古邑研究会副秘书长以来,他更加注重客家礼俗、谚语、建筑、技艺等方面的挖掘、收集、整理,2017年被推选为河源市客家古邑研究会副会长。2017年8月,河源市客家古邑研究会向省质监局申报了广东省服务地方标准《客家礼俗服务规范》的立项计划。李振伟希望,该规范能让凝聚客家人千年智慧的礼俗文化在现代客家生活中得到创新和发扬光大。李振伟高中老师刘向阳在谈到他时,认为他有责任,有坚守,有情怀,做事认真,是有担当,有爱心的企业家。无论是对家乡,对母校,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零开始创办企业,主导升级产品标准,由点及面推广客家文化……李振伟用自己的踏实和进取,一步一个台阶,让来自大山里的客家娘酒飞入千家万户,也帮助客家文明在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风采。
(文字:李胜彬 供图:蒋才虎 李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