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广工

首页 -> 岁序广工 -> 弦歌不辍 -> 正文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社会工作者

2023年07月19日

来源:

次浏览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有人曾经提出疑问:“居委会大妈”的社区工作,也需要本科生去做吗?值得大学教授们去研究吗?面对不解与压力,广工大社会工作系的师生们没有气馁,他们耐心又细致地把触角伸向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区工作、投身灾区开展心理重建、创办专业的社工机构……通过种种社会需求提高师生的专业认同感。

这些年来,“年度十大社工人物”“中国最美社工”,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群“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没有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闻到了花的香气”。

朱静君: 亲赴深圳逐个“推销”首批社工毕业生

图2-30:朱静君

朱静君,教授,社会工作系首任系主任(2004~2012年),广东省首届优秀社工导师、2016年中国十大社工人物。

社会工作专业办学之路并不平坦。作为最早创办的省属高校社工专业之一,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的毕业生如今遍布广州社工行业,对广州社工十年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回首当年社工专业的创办及其发展,这段历程离不开它的创始人、首任系主任朱静君。

社工系首批5名教师全是“思政课”班底

2004年4月21日,经过一年的专业论证和调研,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成立,朱静君被任命为首任系主任。

创系第一年,朱静君坦言“当时很挣扎”:“当时包括我在内的5位‘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老师被调至社工系,结果一年内回流2人,只能对外招兵买马。那时引进一批年轻的社工硕士,社会经验不足,而‘半路出家’的老师专业基础薄弱,一切从零开始。”幸好当时中山大学罗观翠老师每学期组织广工大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五所高校社工系主任开展研讨,还为课程建设方案把脉问诊,还有专业资源共享等。

图2-31:2005年8月22日,朱静君带领社工系老师在香港协青社培训

同年,华南农业大学邀请香港的资深社工教师讲授《青少年社会工作》一课,朱静君与搭档们全员出动旁听课程。“那时安排在周日,全体出动准时到场,年轻老师大部分听不懂粤语,我们互相当翻译,风雨无阻,听完整学期全部课程,香港老师深受感动。在对方的邀请下,次年我们争取经费组织社工系全体教师赴香港协青社开展为期一周的实习,首次进入服务场域了解社工专业。从那时起,大家开始找到了一些感觉。”

快速系统的学习,激发出了专业老师的学习热情和敬业精神,老师们用努力与勤奋,践行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社工情怀:课堂上,宿舍里,社工机构,实验室;每个学生社团都有专业老师指导:车海波、阎安、冯博雅、谢忻霓、胡芳、谭磊、余冰……系里创办了第一个文科实验室;沙盘游戏治疗、社会工作协会都有了落地空间。

早年赴深圳逐个机构“推销”自家毕业生

由于社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首届学生几乎都是调剂生。当时社工专业与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同时创系,教育的艰难可想而知。为打开局面,系里把触角伸向整个社会,第一年带领学生参加广州市“社区建设”研讨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结果包揽所有奖项,极大鼓舞了学生的热情。第二年,又联系中山大学,让学生参与博士论文的社会调查,同时全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社团做广东社会工作网站(后团队命名ING工作室),用科研实践项目带领学生,创立爱满心田、S动力、草原爱心助学、新生适应性成长小组、菜寮社区服务等项目,老师们主动担任指导者,与学生共同成长。

2007年,首届学生即将大三实习,朱静君与社工系老师多方联系,建立首批16个实习基地,从广州到广东,从广东到香港,16个实习基地全面满足实习需要,“当年我们还获得香港协青社的全额资助,老师带领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24名学生分三批赴香港免费实习一周,在香港协青社接受专业社工的训练。在全学院乃至全校都引起了较大反响。社工系学生入学时未必是最优秀的,但肯定是成长度最高的,这是老师们的承诺。”

到2008年,首届社工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季来临了。经过动员,26位学生明确了“做社工”的就业意向。当时只有深圳在尝试岗位购买,朱静君和系里的老师带着这些毕业生的简历来到深圳,逐个机构上门推荐毕业生,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感动了对方,才跑了三家机构就将这26位毕业生全部“推销”出去,首届社会工作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这一年也是我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第一年,学生助理社工师考证通过率接近90%,老师们也积极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的考证,几年下来,广工社会工作系的教师考证率位居省内高校之最。

用生命影响生命,社工系的老师做到了。

图2-32:“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组成“广州社工抗震救灾服务队”,在汶川县映秀镇开始了广州社工“百日援川”服务,受到了时任广州市市委书记朱小丹的接见

(原文刊载于《广州社工》2017年04期04版,略有删改。供图:朱静君)

阎安:生命幸福的源泉在于成就他人

图2-33:2010年阎安老师和2004级刘创新校友在茂名灾区双河社工站服务

阎安,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2014年十大社工人物”之一。广东省优秀社工导师,广东省社会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广东省第三届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理事长,任民政部社会工作行业标准文件起草专家。

2004年,伴随着社会工作系的诞生,阎安成为这里的第一批教师,收获“十佳授课教师”“学生最喜爱教师”“优秀班主任”、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等多个荣誉,这份“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她生命幸福的源泉。

社会工作系创立之初,老师们带领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阎安积极联系“草原爱心助学团队”,组织学生成立“草原爱心助学小组”,在广东800多爱心捐助者与内蒙古3000多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学们顺利完成了近2000份内蒙古贫困儿童的资料分类、登记、整理工作,并积极参加草原爱心团队的各项活动。2006年9月,身残志坚的草原姑娘秦丽来到广州治病,阎安和学生们一起去医院陪伴照顾她,并带她到大学的课堂的体验大学生活。“草原爱心助学小组”获得广州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奖。

2006年8月,阎安和社会工作系全体老师赴香港协青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学习。在香港,阎安感受到普通市民对社工的信任和尊重,反观内地社会工作的无人知晓,社工毕业生学非所用,大量流失,阎安很是痛心。作为一名社工专业老师,她希望能有一个专业的社工机构,让她的学生们能够有地方学以致用,把社工理论与实务融会贯通。

2009年,阎安和朋友创办了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以下简称“阳光”),她的梦想是打造中国本土最好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扎扎实实的专业服务。

在“阳光”的工作,阎安感触最深的是当前社区对老年人的关怀问题。在某社区,有位105岁的残疾老婆婆和同样也是残疾的女儿生活在一起,社工们跟进他们三个月后,老人安详离开。这件事对阎安触动很大。此后,每接手一个社区服务项目,阎安最先关注的是老人,尤其是9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他们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每一分一秒都非常宝贵。有一位捡垃圾为生的老婆婆,自己每天开水泡面,却把收入捐给慈善机构,老人居住的地方堆满了物品,天气热的时候气味特别重,社工们找到她,希望帮助她清理,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阎安叮嘱社工们要以同理心理解老人,定期探访,持续关心。半年后,老人终于同意社工和志愿者帮助她清理打扫房子,还要把自己的存折交给工作人员保管。考虑到老人孤身一人年事已高,工作人员帮她把房子出租,用租金帮助老人在老人院安度晚年。

阎安说,社工的工作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对工作对象来说,她们带来的是欢乐,更是满满的爱。

在阎安的带领下,短短六年的时间,“阳光”的员工由5个人发展到100多个人,年服务价值1000多万,运行了9个政府购买项目,获得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标准起草单位等多项殊荣。省市领导、香港中联办、资深社工和社会各界纷纷前来观摩,“阳光”成为人们了解广州社工事业发展的一扇窗口。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209期4版 文字:李胜彬 供图:阎安)

“中国最美社工”周小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图2-34:周小燕

周小燕,2005级社工专业毕业生。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深圳市福田区团委兼职副书记。民政部授予的全国首批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政厅灾害社工服务队专家督导。被授予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2012年度中国最美社工、2014年度中国优秀社工人物、2016年深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当选广东省第十二届党代表。

“社工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能为精准扶贫、助危帮困奉献专业力量和智慧,是幸福的。”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周小燕一直坚守在扶贫济困专业社工服务的第一线。

2005年考入广东工业大学时,她执着地选择了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社工专业。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勇敢奔赴灾区一线,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辅导、关系重建、生计帮扶等专业服务。之后,从芦山、鲁甸地震灾区,到深圳对口援建城市新疆喀什,到广东广宁革命老区,到粤东西北地区,她和社工伙伴们一直坚守在扶贫济困专业社工服务的第一线。2015年,她成为民政部确定的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扎根汶川灾区 坚守5年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汶川地震那年,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社工专业的周小燕大四还没毕业。地震后不久,她来到汶川调研,从此与汶川结缘。“起初老师希望我先留在那里,招揽更多本地人加入团队,没想到一干就是5年”。在汶川,余震、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一直贯穿于需要翻山越岭的社工服务中。

周小燕前前后后在汶川待了5个年头,援建的队伍都撤走后,她还留在汶川,带着招聘来的十多个四川本地社工做好服务。地处偏僻高山的映秀镇黄家院村是当地的典型贫困村。“震后村民们养过蝎子,结果亏了不少钱,就灰心丧气地等帮扶资金过日子。”周小燕带着社工团队,多次跋涉上山,挨家逐户上门了解村民的需求,渐渐获得群众理解。他们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带领20户农家组成互助小组,以扶贫基金补助一部分、农家互助一部分的形式,养起了“跑山鸡”,并请畜牧专家上山培训村民。村民们养殖的1800多只“跑山鸡”全部卖光,20户人家得到了几万元的收入。

之后,从芦山、鲁甸地震灾区,到深圳对口援建城市新疆喀什,到广东广宁革命老区,再到粤东西北地区,她和社工伙伴们一直坚守在扶贫济困专业社工服务的第一线。

领头公益事业 推动社工深度参与民生工作

2013年3月,周小燕结束了长达5个年头的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回到了深圳,加入到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如今,作为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周小燕和社工团队的小伙伴一起推动两件事,一是重点面向深圳的流动儿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成为推动流动儿童公平教育实践的成功典范;二是探索面向法院的离婚诉讼案件开展家事调解社工介入,是我国法院家事审判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创新示范。

她还和团队做好输出型的社工服务,对口支援汶川、雅安等地。2013年雅安地震后,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作为社工机构对口支援到了雅安芦山地震灾区,通过策划大棚蔬菜种植生计项目,支持当地贫困村的村民发展生计。首期的蔬菜销售金额达到10万多元,改善了村民生活的质量,更加提升了他们发展致富的自信。该扶贫开发项目获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金奖和年度特别奖。

图2-35:周小燕在汶川走访当地居民家

(本文根据《南方日报》2017年5月26日《为精准扶贫 贡献社工力量》一文改编,文字:郑佳欣 供图:周小燕)

关闭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电话:020-39322681 邮政编码:510006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