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广工

首页 -> 岁序广工 -> 弦歌不辍 -> 正文

不一样的“思修”老师

2023年07月19日

来源:

次浏览

大学四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些同学认为“充斥了讲大道理、说教”,很多年轻的学子并不待见。

但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程度,又不言而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有什么方式,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喜闻乐见。

有那么一些老师的课程,充满了对国家社会命运的关注、对生活困惑的解答、对生命信仰的追索……他们用最丰富多样的形式、最真诚可信的态度在默默经营这堂课。于是,这样的“思修”课堂变得有温度,这样的老师得到了认可,这样的课程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的“粉丝”。

梁国喜:养中国少年之浩然正气

诵少年中国之万丈豪情

梁国喜是一名“思修”老师,这门课程的全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在这所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大学里,这些未来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对这门课课似乎热情寥寥。

可梁国喜和她的课堂,却充满引力。

课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上课铃响,所有的学生都要衣冠整齐,起立鞠躬,向老师问好;下课铃响,师生们同时起身,向老师道谢。

这是梁国喜的第一个要求。借助小小的动作,她希望学生明白,“这是课堂,不是寝室、饭堂、影院”。在课堂,就要告别懒散和享乐。起初,有学生很抵触,当堂反对这种“小学生才有的行为”。受到挑战的梁国喜没有恼怒,她解释:“起立问老师好,不是为了树立老师的威信,思修就是日常修为,人的修养就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

梁国喜的课堂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环节——分享。

每班推选一个代表,走上讲台,讲述一件生活中遇到的小事。3月15日的思修课堂,来2015级信息工程3班的一位男生分享了他的寒假故事。一位30多岁的大哥,经常结巴着跟他打招呼,邀他下棋。这位大哥看起来智商不如常人,还瘸着腿,男生却连输三盘。聊天中,他还发现大哥是高中校友,谈吐也颇有见识……男生感触,不能凭借表面印象判断人,他感叹要珍惜年华,万一哪天自己不如今天这么健康,很多机会都无法去把握。

同学们喜欢分享,类似于“饭堂遇到一个衣着有些破烂的老婆婆,给她一些钱好?还是一盘饭好?”这样的生活小事,也能引发热烈讨论。梁国喜认为,平凡小事引申到国家大事,这样的讨论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梁国喜深以为然, “好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读书会:“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

在梁国喜的微信朋友圈,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片段。

晨读晨练之功,如春起之苗,虽不见其增,然日有所长。明天早上七点半,让我们相约……,一起朗诵圣贤经典,颐养浩然正气。

“昨日,浴着晨曦,迎着冷意,在冬日的校园里,学子们朗朗的书声读出了中国少年的书生意气,诵出了少年中国的万丈豪情!美哉!我中国少年!壮哉!我少年中国”。

图2-36:梁国喜在带领学生早读

受梁国喜思修课的影响,2014年6月,学生们自发成立了辅仁读书会,并邀请她作为辅导老师。就这样,除了上课时间的传道授业解惑,梁国喜又有了第二课堂。“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秉持着“修身、正己、精诚、致用”宗旨,梁国喜与读书会的学生一起坚持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常和学生们讨论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通过晨读、分享会、游学等活动,让同学们树立起了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忧乐总关心”的情怀。

2016年,读书会又有了新的变化。梁国喜把学生们都邀请到自己家里,一起做饭吃饭、喝茶聊天、诵读经典。在这个“开在家里的选修课堂”,梁国喜希望同学们能实实在在地在一起生活、学习、相处,过家庭的生活,唤起年轻人对家庭温情的向往和珍惜。

2016年春节前,读书会的华强母亲因车祸离世。梁国喜鼓励他坚强起来,让弟弟妹妹们“回来后依然能吃上家里煮的饭,喝上家里煮的水,这个家不能散”。在她的张罗下,读书会的王小博找了三个同学从省内各地赶往吴川,陪伴他料理母亲的后事。同行一个女生,给了华强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是她第一次拥抱男生:“我希望能给他力量!”葬礼结束后,华强告诉大家:“其实我很想你们陪在身边,可就要过年了,我开不了这个口”。携手面对生活的苦难,这正是梁国喜希望看到的。梁国喜推崇的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她希望学生们如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一样,与志同道合朋友温暖相持,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胸怀祖国。

家访: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2011年,梁国喜摊上了一件事。

与她相守16年的丈夫被诊断为白血病,在这之前,这位身强体健的程序员一直忙着加班敲代码,鲜少娱乐、运动……等待骨髓移植期间,得到了各方的爱心支持,其中很多学生主动捐血小板,毕业多年的学生还送来了治疗费。骨髓移植成功后,丈夫离开了原有的工作,他相信“如果命不该绝,上天是让我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他说的,便是和妻子一起,关爱学生,钻研、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他从这里找到了生命里最初始的力量。

梁国喜和丈夫一起,带上学生们,开始对学生进行家访。梁国喜不会开车,丈夫成了他的专职司机,也是劳累时最好的安慰。

2015年的寒假,他们带着铺盖来到位于粤北山区一个小镇的学生家家访。学生内向,“问十句回答一句”,当老师一家带着小伙伴驱车三百多公里到来时,他并没表现出欣喜,可在自家屋后的熟悉竹林里,这位学生却敏捷自如,忙着招呼老师同学,一扫平日里的拘谨……原来,儿时的他亲眼目睹家庭变故,他感到内疚、自责,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家访后,他开始接受梁国喜的关心。梁国喜请他来家里做饭,鼓励他进步。过年时,他母亲给梁国喜打来电话,电话里这个操劳了大半辈子女人掩饰不住欣喜:“他主动提出要跟我们去亲戚家拜年!”

类似的故事,梁国喜老师的身上还有很多。二十多年以来,梁国喜老师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教育是传递爱的事业,我们影响一个学生,他会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

梁国喜说自己身上有三个烙印:喜欢传统文化、爱国、崇拜毛泽东。同学问梁国喜,儒家文化讲究“仁”,可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种“仁”会不会太软弱。梁国喜说不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饱读诗书之人,同样也有着报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儒家的精神内核让知识分子真正有风骨、浩然正气,“仁”不具备坚硬的外壳,却也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图2-37:课余,梁国喜常常与同学们畅谈读书感受

梁国喜说,改变世界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像比尔盖茨那样拥有超凡能力。老师的温暖和爱,会让年轻的学生在遇到社会不公时,用更理智积极的方式应对;会让学生面对挫折时,能够感到温暖和激励。这些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力量的年青人,才是铸就我们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217期2版 有删改 文字:李胜彬 杨寒 供图:陈信由 朱昊德 董思慧)

王晓先:我们的“先姐”

王晓先,曾任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系主任、执业律师、广东肇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广州市知识产权局讲师团成员、广州市预防青少年犯罪委员会委员。具有近三十余年的律师从业经历和经验。长期担任《法律基础》、《知识产权法》、《WTO专题》、《法学专业导论》、《婚姻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3年主持广东工业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的申报工作并取得成功,成为法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

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女教师,一直是王晓先心里最美好的老师形象,也因为她的影响,王晓先也走入了教师的行列,转眼已经三十多年了。回首自己的从业历程,王晓先有着许多的感慨——被学生承认不容易;也有着许多的安慰——得到了学生的信任。

德育教师的魅力在于其思想和人格

大学毕业后,王晓先接到的工作任务是担任《思想道德品质》课的教学,放弃大学时热爱的经济学,上这种不太被人们认为是真正学科的课程,当时的王晓先既不情愿,也没自信。但是她对自己有要求,不管是什么任务,要么不接,一旦接下就全力干好。

授课前的准备中,通过大量的阅读,王晓先感受到了人生道理的魅力,感受到前人思想给自己思想上带来的震撼,并深深地被这些道理和思想所吸引。在教学中,她坦然地注入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告诉学生自己对有些疑难问题是怎样思考的。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肯定,学生开始她向倾吐他们的疑惑和困扰,还有的学生找到男女朋友后还把其带来请王晓先帮他(她)们把关。学生的信任培育了王晓先教学上的自信。

有一次参加全省德育教研室主任的会议,另外一所学校的德育教学负责人问道:“你认为德育教学的魅力在哪里?”王晓先脱口而出:“思想,德育教师的魅力在于其思想和人格。”她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如果没有思想的穿透,该课程就没有吸引力;课程没有了吸引力,教育者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德育教师只有让自己的思想引起学生深层的思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因此,要得到学生的信任,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更取决于教师的思想。

备课时,将你的激动或感动告诉学生

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是王晓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首要原则。她要求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心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真实需求,寻找出教学目标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点,并以这些结合点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一种循序渐进的德育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王晓先从专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切入,扣紧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引导学生走出“高分低能”、“读书无用”、“关系社会”等误区,把专业理想与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起来,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她还有意识地把做人、做事的人生观教育渗透进教学的内容中,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思考水平,也教会了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不止一届,也不止个别的学生给了她这样的反馈:“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们人生很多方面的启迪。我们喜欢你的睿智和深刻,你对人生的思考让人想向你倾诉。”“老师,很渴望经常跟您聊天。我很喜欢您这样的人,因为我追求就是这种德才兼备的自己,所以我会经常为自己变得平凡而感到无比痛苦,但是,您的话却能够给我一种上进的力量。”

不少同事问过王晓先:“你的课上得好,有什么经验”?王晓先的回答很简单:“你在准备这门课时,有什么让你激动或感动,把它告诉学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激动和感动了你的事例和思想,一定也会激动和感动学生。”

青春这段路,“先姐热线”陪你们走

图2-38:王晓先和学生们在一起

多年来,王晓先在课堂或相关讲座中,常常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她的手机号码已经成了学生寻求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和法律上帮助的热线。

面对学生不分时段发来的信息、邮件以及打来的电话,王晓先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她甚至常接收到已毕业的学生打来的求助电话和邮件。为了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她牺牲了许多休息的时间。早期的学生把她当成“姐姐”,现在的学生把她当成“妈妈”。

不少同事对王晓先说:“王老师,做老师做到你这份上,真的值了。”的确,不管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的讲课,还是课后与学生并肩的谈心,王晓先都享受着为人师的幸福。一位女生,刚进校时因讲座而认识了王晓先。此后,王晓先发现只要自己一开讲座,她一定到场,而且在讲座后总要与自己再单独谈一阵。原来这个女生中学时爱上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对她困扰很大,有一段时间她甚至常常出现自杀的念头。听了她的倾诉,王晓先通过面谈、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帮助她,劝解她,反复多次对她进行电子邮件跟踪。在王晓先的关心下,女生的情绪和状态平稳了不少,直到女生又有了男朋友,王晓先才慢慢放下心来。

为帮助更多的学生对人生有理性的思考,在2002年从教20周年之际,王晓先把自己二十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感悟,撰写成了《女儿,一生走好》的一书出版。该书出版后深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给她写来了读后感:“您的慈母心,一次一次感动我的心灵,你对女孩子心理成长历程的剖析,一次一次震撼我的心灵!”“我花了三天的时间终于看完你的书,对于其中的一些章节,一些字句我已不止看了一两遍。看后,我对里面的一些内容以及展开的思考都有不少的感悟……我很喜欢你看问题的态度,很平和,但也不乏深刻。”每每读到学生和读者写下的这些文字,王晓先说自己的心中溢满了快乐和幸福,她在心里说:“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教师”!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期115期2版,有删改 供图:王晓先)

关闭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电话:020-39322681 邮政编码:510006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