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广工

首页 -> 岁序广工 -> 栉风沐雨 -> 正文

南华寺里闯出一条科研新路

2023年07月06日

来源:

次浏览

黎祚坚教授

与黎樵燊教授同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还有黎祚坚教授的“电冰箱铝蒸发器研制”项目。提起黎祚坚教授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的事,还得从南华寺谈起。

七年连升六级

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工业亟待发展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留学苏联也就成为当时莘莘学子的美好愿望。1954年正在高中就读的黎祚坚,在学校的推荐下,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去苏联深造的机会,但由于外祖父是地主,出身受影响,留苏的美好愿望就此落空。命运总是眷顾勤奋且有准备的人,黎祚坚的求学之路并未中断,1955年在高中学校的推荐下,黎祚坚选择学习特种工业并通过全国统考被中南矿冶学院材料系(即中南工业大学)录取:“当我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高中学校的校长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拿录取通知书给他们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特种工业,也不明白材料系究竟学什么。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当时是五年制的)以后,我发现其实当时读的有色金属专业主要是搞军工,用于飞机、武器制造。”

1960年本科毕业,黎祚坚被选中留校任教,次年参加全国统考,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考取研究生的年轻教师之一。1963年研究生毕业以后,黎祚坚继续留校任教,直到1973年,他被选派到广东矿冶学院任教,从此便开始了他不平凡的教书育人生涯。从1960年中南矿冶学院开始,到1973年调到广东矿冶学院,一直到1979年,他都是助教,工资一直没变,当时工资是61.5元,一直领了19年。后来合校以后,他在7年间连升6级,由助教到讲师,由讲师到副教授,由副教授到正教授,由硕导到博导,7年时间,科研成果陆续获得广州市、广东省和国家的科技成果奖。

“黎大使”的使命

黎祚坚有一个雅号叫“黎大使”。在他上大学时有一部电影名为《印度大使》,同学们说他像主人公,就赠了他这个雅号,后来在广东矿冶学院和广东工学院工作,来往粤湘两地,延聘师资、招揽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黎大使”。学校门口的保安不知道黎祚坚,但却知道“黎大使”。1981年原址复办广东工学院,1982年,冶金系的其他专业停办,只保留材料专业,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之所以停办其他专业,一方面因为国家的形势发生变化,材料工程是当时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兴重要领域,美国的发展水平很先进,国内有名的工科院校纷纷转型,设立材料专业;另一方面是为原址复办广东工学院做准备,要建设有工科特色的重点学科。于是,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教师努力搞科研,编教材,毕业生也很受社会欢迎。1987年,广东召开全省重点学科研讨会,明确提出要搞重点学科,还要有科研成果。张承恺、黎樵燊、黎祚坚等教师成为当时的科研先锋,用心钻研的科研成果陆续获得市、省、国家级奖项。其中,黎祚坚的“电冰箱铝蒸发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广东工学院历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级科研奖项。在他们的带领下,学院的科研氛围浓厚,成果不断。1987年,材料学获省重点学科,学位委员会认为重点学科最好也要有能力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但是工学院当时的条件有限,无力培养硕博生。于是在高教局的建议下,广工和华工联合培养硕博生,当时是华工招生,广工培养,最后华工盖章。1990年,黎祚坚当选系主任,为了促进专业的发展,充实教师队伍,他回到母校中南工业大学挑选一批优秀的硕士生,经过博士培养以后,留校任教。随着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材料学科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1996年材料学获硕士点,2000年材料学获博士点,为广工大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尚庙里搞科研

谈及南华寺的生活,黎祚坚直言当时条件艰苦,但苦中有乐。那时的冶金系有应用材料、有色冶金、稀有金属冶金以及钢铁冶金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一个班,每个班大概30人,共120多人。教学的地点就在南华寺的斋堂,每天斋堂里都围坐着上课的师生,实习、实验要到附近的工厂去做。当时住宿条件也比较苦,老师住的是泥砌的宿舍,学生一般是6到8人一间宿舍,使用的是公共卫生间,有些家属住在和尚庙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打消师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每一个机会。提起当年的情形,黎祚坚记忆犹新:“当时学校学习风气很好,很多同学都是经历了文革以后来学习的,都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都很认真,每天都能保质保量上晚修,有的同学尽管在宿舍,但也学习到很晚。”

“在中南矿冶学院的时候,学风很好,同学们个个都喜欢搞科研。受这种风气的熏陶,我在南华寺任教的时候,寒暑假基本上都是用来搞科研。很多老师利用寒暑假备课、编教材、搞研究。在和尚庙里更能静心做学术修行呀。”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大部分的教材亟待新编,无论是通用教材还是辅助教材都要教师亲力亲为。当时的系主任黎樵燊教授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攻关外文参考书,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黎教授编写的教材《金属强度理论》就是在参透外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合修改创新,成为一本高水平的理论性教材,其中对“位错理论”的研究在当时是国内首创,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与赞赏。有一次,黎祚坚受邀到当时中国最大的黄河冶炼厂作报告,将教材中的一章浓缩为讲稿,400多人的会场,无人讲话,无人退场,报告结束后,厂家技术人员听闻已出教材,赶忙去书店订购。

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是当时的学风、教风都很严谨,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师的备课本每年都要更新充实。至今,黎祚坚还保存着几本当时的教案和备课本,还有学生的作业和毕业设计,全部都是认认真真的手写稿。

黎祚坚教授的“电冰箱铝蒸发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黎祚坚教授手写的教案和自编的教材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198期4版 口述:黎祚坚 文字:黄馨馨 供图:黄镛 李秉城)

关闭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电话:020-39322681 邮政编码:510006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