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转,番禺校区走过30个年头,专科办学也于2015年6月画上句号。
回首三十载,校区办学模式几经变更,数次易名,一路艰辛,但辉煌不减,桃李芬芳,英才辈出。
1988年5月21日,原广东工学院与香港隆辉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辉公司”)联合创办了广东工学院隆辉分院,成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先驱。以联合办学为开端,番禺校区专科办学旋即站在了一个高的起点,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抓住了先机。
1988年5月21日,广东工学院与隆辉公司联合创办了广东工学院隆辉分院,图为创建隆辉分院签字仪式
原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教育部副会长张建同志视察隆辉分院
广东工学院隆辉分院牌坊
据番禺校区老职工回忆,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原全国政协委员彭磷基先生在番禺钟村创办了隆辉公司。当时,该企业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电脑磁头及组装件制造商,是全国著名的外资企业,但由于地处偏僻,公司招人难,亟需大批量实用型专业人才。该公司遂提出与原广东工学院合作办学,由隆辉公司负责出地、出资进行硬件建设;学校负责师资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优先满足隆辉公司的人才需求。当年开设机械制造、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学校从时为校本部的东风路校区派出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为专科生授课,并自编达到相当本科专业水准的教材教案。良好的师资和高水平的教材,为培养优秀的专科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办之初,学院没有校舍,只能在附近租借民房上课和供学生住宿。学院一边办学,一边建设,一年之后才在荒山野岭上修起了一幢教学楼,“一幢教学楼加两个池塘”就是当时艰苦办学条件的真实写照。学生们戏称:“课间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趴在栏杆上看看池塘中打滚的水牛”。就是这样的条件,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精神,增长了他们的才干。用时为学生的校友的话来说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广东工学院隆辉分院初创时的景象
1990年,在学院发展遭遇困境的关键时期,全院统一思想,坚定意志,提出有条件要生存下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生存下去,要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学院教职员工披荆斩棘,带领学生平整坡地,开挖道路,植树绿化,填埋水塘,修建简易运动场地等教学设施。
学院地处城乡结合部,却没有校园围墙,外面往来人员复杂,甚至有人明火执仗到学院偷、抢物品。师生同舟共济,千方百计维护校区的安全。没有自来水,大家自打三口水井食用,到池塘里取水清洁校园;没有交通车,就租用小型农用车,驾驶室座位给上课老师坐,本院职工坐后车厢中。当时上下班就要耗上4个小时;没有食堂,就从附近工厂运来饭菜,饭菜经常不够,师生间共享一份饭菜是常事。
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还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修建围墙、宿舍和简易食堂。其中有一栋8层楼高的学生宿舍历时6年分三次才建成。不懈努力之下,学院初步有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安全保障。
虽然各方面条件依然艰苦,但学院不断在困境中进取。1993年,学院机械制造设备与工艺专业被原国家教委定为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学院建立起理论创新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精神文明创新体系,培养“会学、会用、会创新”的新型专业人才,被《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版誉为素质教育走出“三大步”。1998年底,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评估验收,并被授予“高等工程专科有特色专业”称号,教改成果荣获广东省200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时,学院本身没有常驻的任课老师,大部分教师都来自30多公里的东风路校区。由于大部分老师没有私家车,老师们为了上90分钟的课程,需要按时按点乘坐校车,来回奔波60多公里,花在路上的时间至少要两个小时。与在东风路校区上课相比,老师们在时间和精力上都付出许多,课酬待遇上却相差无几。为了表示番禺学院对老师们的尊重和诚意,在时任番禺学院院长黄育才的提倡下,学生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课间学生主动擦干净黑板,主动给老师递上一杯解渴的茶;在校园里碰到老师,不管认识与否,学生们都会停下脚步,真诚地问候:“老师好!”从市区到番禺校区的候车点,黄育才总是第一个到达,与老师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和感谢,上车后坐在最后一排,把舒适的位置留给要上课的老师。到达学院后,他第一个前往教室,督促学生们用“三个一”即“一条毛巾、一杯水、一个脸盆”来迎接老师,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老师们分外感动。
除了“三个一”,番禺学院在教学改革与管理、科学研究、学生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校区领导老师值班制度、"三早一晚"制度、班级考勤周报制度、年度班风评比制度、独具特色的班主任工作制度等,形成了“教师敬业勤力教、学子惜时拼命学、员工爱岗乐奉献”的校区精神。
与此同时,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继续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之路。1998年,学院与彭磷基先生再续前缘,与其创办的祈福集团联手创办祈福学院,为日后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等著名学府合作成立澳洲中心打下了基础。学院还先后与富士智能机电(珠海)有限公司、广州利桦世纪金属有限公司等港资、日资企业合作,以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构建国际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祈福学院、番禺学院时期的校门
办学历程中,番禺校区搭建了从国家办学到校企联合办学、国际化合作办学、新机制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架构,通过走“多元化”办学道路,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度过了生存危机,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2014年11月,学院更名为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创办了“4+0”中印动画本科教育项目和“2+2”学分互认国际班,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又攀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文刊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报》211期4版 口述:黄育才等 文字:衷华 何绍彬 供图: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