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动态

首页 -> 校庆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南方杂志】胡钦太书记接受专访:践行教育强国的“广工担当”

2023年11月07日

来源:南方杂志社

次浏览



近日,学校党委书记胡钦太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畅谈广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特色做法。

珠水之滨矗立着这么一所高等学府,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应运而生,我党组织战线杰出领导者曾志担任学校首任党委书记、院长;59年前,200多名师生投身东深供水工程,把论文写在国家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本科办学半个多世纪以来,为社会输送了50余万专门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

他就是广东省属理工科大学“长子”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广工”)。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广工本科办学65周年。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广工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最有力的回答。”

赋能制造强省

《南方》杂志:近期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并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请您谈谈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如何抓住机遇挑起广工担当?

胡钦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教育是战略先导和重要支撑。

安太成教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图源:广工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践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学校着力构建广工特色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

二是推动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学校按照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及地方产业战略部署,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招”,打造具有广工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为制造业强省赋能。今年6月,学校通过层层遴选确定首批建设智慧医疗、海洋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电化学化工、皮肤科学与化妆品技术、低碳冶金工程5个创新交叉研究院,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使命,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学校集成电路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学院,获批设立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持续推动“产学研用”融合机制改革。学校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与科技领军企业协同互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核心问题,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改革攻坚行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

《南方》杂志:省委明确提出“1310”具体部署,其中“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包括“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广工如何结合自身特色把部署落到实处?

胡钦太:作为省属理工科大学“长子”,我们必须将国家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盼与广工所能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广东、大湾区、国家同频共振、命运相系,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广工作为和广工担当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量。

学校着力构建广工特色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图源:广工

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交叉融合促改革、促开放、促创新,以精准发力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国际合作五位一体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

人才培养方面,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打造“企业深度参与、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广工模式”;精准对接广东现代产业需求,持续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博士点申报为抓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科技创新方面,打造有组织的科研共同体,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国家实验室体系,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围绕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广工学生正在进行实验。图源:广工

学科建设方面,以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医工融合、理工结合、人文社科与工科结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加快推进“冲一流”学科建设,做强广工特色。

师资队伍方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分类评价,强化过程管理,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国际合作方面,深化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篇文章上下大力气,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和协同创新,提升国际合作交流的水平和质量;优化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中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广工故事。

65年来输送50余万专门人才

《南方》杂志:广工今年成立65周年,这些年为工业大省输送人才上作出哪些贡献?在新的发展节点如何部署?

胡钦太: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广工本科办学65周年。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广工应运而生,我党组织战线杰出领导者曾志担任学校首任党委书记、院长,为学校办学植入红色基因,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内生为广工文化的根脉。

1958年,广州工学院成立,曾志任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图源:广工

65年的办学历程中,广工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始终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65年来为国家输送了50余万专门人才,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时代答卷,走出了一条工科院校特色办学之路。

立足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聚焦科教兴国使命,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师生开展项目研究。图源:广工

一是守好“本”和“源”,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早已成为引领一代代广工人砥砺前行的精神“风向标”。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本”和“源”。

二是筑牢“根”与“基”,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学校各类办学指标大幅攀升,教学科研产出进步明显,这些成绩的取得,归根到底还是依靠人才。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数量约150人(较2019年增长3.2倍),尤其是国家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已初具规模效应。2022年下半年,我们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了8个学院院长,书记校长冲在前线上阵引人,有的甚至面谈了5次之多,效果非常好,这批新院长目前已全部上任,为广工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面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学校突出政治引领,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的使命担当;强化引育并举,构建横纵贯通全覆盖的人才工作格局;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和释放人才队伍的澎湃动能,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三是培铸“魂”与“志”,工科特色“大思政”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964年,200多名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东深供水工程,把青春岁月最重要的那篇论文写在了国家水利工程发展史上。广工引以为傲的红色基因,在历届学子身上传承。今年6月,学校1560余名毕业生踊跃报名应征入伍或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响应时代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广工学子最义无反顾的选择。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学校党委切实担当“三全育人”的主体责任,全方位、多举措构建大思政课的全新育人生态。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了的新工科教育“广工模式”,精心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广工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最有力的回答。

栏目策划|杨洋

采写|杨洋

视频、图片|陈海燕 唐勇军 卢志科 卢晓锋

责编|林若川 刘树强

关闭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电话:020-39322681 邮政编码:510006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